資訊科技之友
我是一位嚴重視障人士,我和資訊科技的關係可謂形影不離,是一對好朋友。
早上我被鬧鐘驚醒,按下按鈕,它告訴我現在已是上午六時三十分,我得趕快起床,準備出門上班。梳洗完畢,我把量水器掛在杯邊,當它發出振動,我便曉得水滿了。從冰箱拿出一瓶牛奶,利用語音標籤機,它提醒我牛奶明天到期。剛好,今天就吃玉米片+牛奶+咖啡作早餐吧。那件白色襯衣在哪裡?我把顏色閱讀機貼在衣物上,它不厭其煩地告訴我衣物的顏色,終於找到了。
我的白杖安裝了超聲波影像監察器,手杖即使沒有碰到物件我也能得知前方有障礙物,不管動的、不動的都能感覺得到。哈,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﹗一來可以減少碰撞到別人;二來它可偵測到頭頂的障礙物,使我避免「中頭獎」;三來這東西讓我更加容易的找到別人問路,不用對著空氣說話。
手機忽然輕輕振動起來,我知道公車約在兩分鐘後到站。從我家到公司需要四十五分鐘,我的手機有語音朗讀功能,就叫它讀報紙給我聽吧。以往不是要找人讀就是要等點字報紙寄到家中--新聞都變成舊聞了。現在有了這個神器,就能跟健視人士一般的「一機在手能知天下事」。現在它又振動起來,該是時候下車了。
帶輕鬆的心情,我熟悉的走回座位,開始今天的工作。電腦對我來說是最佳拍檔,是我的第二雙眼睛。透過讀屏軟件、點字顯示器、掃描器、標籤機等的幫助,我能像常人一樣的工作。然而,它們還是有一些限制,例如看不懂手寫字和相片,那時候我就得找健視的人幫忙幫忙了。
資訊科技其實是充滿人性的,和它相處,有時候讓我心花怒放,有時候卻叫我哭笑不得。記得有一回,我乘車回家,途中手機告訴我還有三個站才下車,於是我便大安旨意的閉目養神,下車後才發現竟然過了兩個站!那時已是晚上十一時,四周無人,我站在小山坡上心裡不斷的痛罵它,使我要走回頭路。又有一回,我收到稅單,我照例叫電腦讀給我聽,然後我履行了公民的責任交了稅。幾個月後,我卻收到稅務局的信件,說我繳交的款項少了,除要交欠款外,還要交罰款呢。那一刻,心裡真不是味兒。
這讓我想起有聲書在美國的情況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由於電腦未普及,加上種類繁多,有聲書可謂無可取代。可是三十年後,美國人赫然發現自己走錯了方向。由於他們過去重度依賴聲音作為學習、接收資訊的主要媒介,因此產生了不少副作用:他們不懂詞語的正確寫法,只是單憑讀音猜想該詞語的構成,例如window寫成wendo,doctor寫成dockter等。另外,由於絕大部分錄音書在錄音時不會讀出標點符號、開段、轉頁等,視障讀者因而誤用標點符號的情況非常普遍,對於分段更是毫無概念。接著,他們又一股腦兒投入資源,宣傳和推廣視障人士使用的文字 - 點字。不過,我深信一個循環後,又會覺得有聲媒介便利。矛盾矛盾!